當我們談論「新住民」與「新二代」時,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?
是新聞中語言不通、無法融入的他者?
還是你身邊那位默默耕耘、卻經常被忽略的鄰居媽媽?
其實,這群人早已悄悄改變了台灣的風景。
30年過去了,她們不再只是被稱為「外籍配偶」。她們是學校的家長會長、是社區的志工、是職場的專業人才;她們學語言、考證照、創業參政,用堅毅與行動,一步步打開屬於自己的天地,也為孩子鋪出一條更有選擇的路。
新二代,也早已不是那個「半個外國人」的模糊標籤。他們和所有臺灣孩子一樣,在教室裡努力學習、在舞台上閃閃發光,是雙語人才、社團幹部、音樂家、設計師,是臺灣未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他們用行動證明,多元背景不是障礙,而是一種優勢。
但令人遺憾的是,仍有一部分社會,停留在「低我一等」的眼光裡,忽視了他們的努力與貢獻。
我們該問問自己:
是什麼讓我們無法看見,臺灣的「我們」,早已包含「她們」與「他們」?
又是什麼讓我們總把這些早已深耕臺灣土地的人,標籤為「外來的」?
與其談包容,不如學會理解與同行。
他們不是邊緣人,而是核心力量;不是「他們」,而是「我們」。
🔍延伸閱讀:
https://event.gvm.com.tw/201906_migrant-worker/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