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不是誰的商品,而是有選擇的人
一段在火車上外籍配偶與丈夫爭執的影片於Threads瘋傳,引發社群嘩然。有人指責男方藐視配偶自主權,也有人卻反過來質疑外籍配偶「動機不單純」。這樣的輿論攻防,其實反映出臺灣社會長期對新住民女性的偏見與誤解。
從「70萬買新娘」到「火車拉扯事件」,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跨國婚姻被貼上「買賣關係」「低社經地位女性」的標籤。甚至有女性主義者也不自覺落入「全然受害 vs. 全然加害」的二元思維,忽略新住民女性的多樣處境與自主選擇。這樣的言論不只無助於破除偏見,反而強化污名與族群歧視。
我們需要的,是一種「後殖民女性主義」觀點,正視種族、文化與階級交織的現實,理解她們的選擇、家庭、遷移歷程,而不是將她們簡化成買賣中的「商品」或永遠的「被害人」。尊重多元婚姻樣態,正是打造真正包容社會的第一步。
👉停止用歧視言語評論跨國婚姻,認真聆聽新住民女性的聲音。
👉在討論新住民議題時,拒絕污名化,也拒絕單一化的受害敘事。
👉分享這篇貼文,讓更多人重新理解:她不是誰的附屬品,而是一位有選擇、有故事的主體。
🔍延伸閱讀: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248637
#臺中市政府社會局
#臺中市晚晴協會
#臺中市大里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
#大里 #太平 #霧峰
#新住民 #婦女
#婚姻自主
#新住民不是商品
#跨國婚姻不等於剝削
#移民社會的真正平等
#尊重她的選擇就是尊重人權